您现在的位置:家庭 > 家庭生活 > 魅力妈妈

高考前帮孩子选大学必读

[2007-10-14 13:13]  作者:作者  进入论坛/博客

本科生:千元起薪也得忍?

  在《新世纪周刊》2007年度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回收的4995份有效问卷之中,仅有2054人已经找到工作(并不代表其他同学失业,有被调查者将继续学习深造)并确认了自己的收入范围(香港大学学生薪酬与内地标准有差异,不在统计范围内)。

  占被调查者41.1%的这2054名学生中,找到月薪超过3000元人民币工作的,占到18.1%;稍差一挡,月薪在2500~3000元的,占15%。月薪在2000~2500元和1500~2000元的最多,分别为20.2%和26.6%。月薪在1000~1500元的,比例也不算低:15.7%。所幸的是,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仅有4.3%。

  反观被调查者预期的薪水,绝大多数比已经获得的薪水要高出1~2倍。现实和理想之间,差距越来越大。

  起薪大跳水

  智联招聘网站在每年年初,都会对上一年毕业的应届大学生薪酬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分析。据报告,从2003年,即大学扩招后第一批毕业生“入市”时起,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起薪水平呈下降趋势。

  2000年的京城就业市场上曾有“三、六、九”的说法,意为本科毕业生3000元,硕士6000元,博士9000元。2003年,212万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,这个数字比上一年多出了67万。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经历了“薪情大跳水”。多家调查机构结果显示,这届毕业生平均薪水比上年缩水25%~40%。到2006年,“三、六、九”的数字已经分别降到1500元,3000元,5000元。2005和2006两届毕业生的情况大体相当,本科毕业平均底薪稳定在一千到两千元左右。预计今明两年,这个数字将仍会继续。尽管工资绝对值不会降,但考虑经济发展,物价提高,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起薪实际上仍将不升反降。

  就业市场持续低迷让毕业生的心态渐趋平和。据相关调查,2006年有40%的毕业生表示愿意接受1000元的起薪。而近年毕业生零工资试工、学生应聘搓澡工的新闻,也不断提示社会,“天之骄子”的大学生在脱下光鲜的学位服后,一样是为衣食谋的普通劳动者。

  仍是潜力股

  应届毕业生进入职场后几乎都得从一线干起,大多数人都要经历相对痛苦的低薪时期。但对于“大学生工资没有民工高”的新闻,智联招聘职业顾问郝建并不以为然。“北京民工今年每月拿1200元,明年后年可能还是1200元。但大学生不一样,他们是潜力股。虽然发行价不高,大多数毕业生在工作两到三年后,工资都会上涨100%~150%。” “重要的是看加速度,一味拼底薪没多大意义。”

  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学校培养的人材与企业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。比如前两年高校计算机系热衷于教授C++等基础性的课程,但在当下,一个软件工程师岗位更需要熟练掌握 Java或.net技术。毕业生面对实际应用时,不得不自己自学Java课程。

  更多的脱节出现在学生就业心态上。吴坚是北京某家大型合资企业招聘主管,他称,在他接触过的毕业生应聘者中,不少人就业心态有问题。“呆了半个月就走人,说适应不了公司的环境,其实什么事都没干。”

  大批毕业生选择就业时仍首选“三大”(大城市、大行业、大企业)。另一方面,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迫切需要大学生。政府为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就业出台了不少照顾性政策。但比起毕业生的生存压力,这些“优惠”多少显得捉襟见肘。

  虽然造成毕业生起薪低的原因有多种,但在郝建看来,高校大规模扩招仍是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最直接原因。

  在愁云惨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,仍有幸运儿拿到了比“市场平均价”高出几倍的薪水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姚裕群教授认为,学校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身价:“清华大学信息、通讯专业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,不排除起薪就能达到7000~8000元的可能。文科学生起薪低,但作为好的文科类学校,如人大,一般毕业生起薪3000元以上也是不成问题的。”

  吴坚印证了这一说法。在他3年人力资源经历中,更愿意招收名牌大学的毕业生。因为他们“所受教育更规范,更容易进入角色”。

  压力来自投入产出比

  郝建说,西方国家比较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渗透。学生很早就进入社会,利用节假日打工,比起十年寒窗的中国学生,他们更了解社会。他们用劳动挣来的钱,加上丰厚奖学金,学费绰绰有余。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压力也不大,即便是出租车司机这样的职业,也乐于接受。相比之下,国内不少家庭倾家荡产,投入几乎所有积蓄供孩子读大学。巨大的家庭、社会压力让毕业生很难接受起薪千元甚至几百元的现实。

  2006年底,中华网进行职业人士生存状况系列大调查,这项有35万多人次参加的调查结果显示,有68.8%的职业人士对当前薪水不满意,他们能接受强度大的工作,但希望薪资水平相应提升。“看来不止大学生不满意,过去我们一直在强调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是一大优势。现在看来劳资矛盾不解决,迟早也会限制经济发展。”

    本文为太平洋亲子网原创文章,欢迎媒体转载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“太平洋亲子网PCkids”,并且加上指向:http://www.pckids.com.cn/的链接,谢谢合作。
    如果网友需要将本文转载到论坛,请点击下方按钮复制代码,再在“PCkids论坛”发贴框里粘贴即可,该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其它大部分论坛,非常方便!
 
太平洋网站群热点